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非具象藝術家 — 洪藝真


洪 藝 真



 平面藝術之外,洪藝真開始另一種美學的探索,
嘗試從「觀賞者」的角度與立場來「看」,
來探究繪畫的起源和目的,來體會創作的原則與本質。
她使用扭曲的畫框和縮水的畫布,
反映創作者、媒材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係;
使用厚、薄不同的畫框與膠的特性,創作保有媒材特性的有機作品;
把繪畫的基本元素「顏料、畫框、畫布」,
運用不同的操作方式,組合為「有機式」的呈現。

「越度歸元」
是策展人王嘉驥對洪藝真1997年以來的繪畫創作發展,
嘗試提出的一種分析與歸納。
「越度」所指的是藝術家為了更新與創造,
對「繪畫」所作的大膽踰越,但未必是破壞。
洪藝真仍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進修碩士期間,已發展出對繪畫的另類見解
嘗試拓寬或突破繪畫僅止於在畫面上進行表現或再現的概念,
可見到她對顏料、畫布與畫框三者間的試驗抱持興趣,
她重組這三種元素的相互關係,
回歸抽象自身的純粹性和專有語言的探索」,
如利用畫框的堆疊進行形式實驗,突破繪畫的平面性,
厚重的油彩堆積也成為基本的風格。

1999年之後,她在架上繪畫的基礎上,
開始重組畫布、顏料、內框等元素的相互關係,
解構繪畫既有的物理框架,延展出更具觀念性的空間結構。
自此,她的繪畫不再止於畫面,
而開啟了另一度的立體空間,甚至具有建築性。

2010年,她甚至自己開模,讓壓克力顏料「再現」畫布的紋路肌理,
並將這層顏料皮膜移植到畫布上,與之形成對證。
在她的創作中,「複製」並非量產的製造,而仍是一種純粹觀念的展現,
不但視同原作,甚至在觀念上更具創造的意義。

「越度.歸元」呈現洪藝真十七年創作生涯的軌跡,
英國求學期間即「在繪畫的基礎上, 
洪藝真繼而開啟以玻璃纖維為材質、她複製自己畫布作品的系列,
探討「原作」觀念,「她的繪畫不再止於畫面,而是帶有建築或雕塑的特性。」
在並置的展示中,她既考驗也挑戰觀者視覺的辨識能力。
王嘉驥以「越度」描述洪藝真對於繪畫的大膽逾越;
「歸元」則強調她的終極關懷,和對藝術創作本質的不懈追問、探索與堅持。


洪藝真說: 
「如何畫?」似乎是一般新手在接觸繪畫時,必須面對的第一個觀念性課題。
「要畫什麼?」才是接下來的問題。對創作者而言,「畫法」是值得關心的,
因為這是整個觀念的核心。過往以來,平面繪畫所賴以形塑的認同及視覺成果,
往往以符號的形式存在,藉由人記憶中的經驗所得,加以認知或肯定。
因此,在討論畫面構圖結構的同時,釐清「畫面」範圍之所在,
似乎更能證明作品的身分;至於「畫法」所呈現的結果,則是繪畫過程的記錄。

是否可能「以前所未見的方式重訪繪畫」,使繪畫主體化,
既視「繪畫」為一種表現的主題,也將其看成工具,
當作物質性的材料予以運用,並據此建立目的性?
也就是說,在執行的過程中,讓「目的性」附著在材料身上,
使材料得以轉換為觀念性的媒介。
以此方式所完成的作品,比雕塑更接近於繪畫,卻又失去了畫面固有的功能性,
而表達出一種「表面性」。
極簡主義主張將物象化約至一種現象學的狀態,
利用工業原料和技術取代藝術家出手完成的「真跡」。
也因此,賈德曾於1965年宣稱「繪畫已死」。
身為創作者,我有意經由翻模的手法表現,將作品化一為二。
透過原作與複製之間的「真/假」辯證,同時也是針對「原創」所做的再次討論。
以移位和錯置為手段,原作與複製重新配置之後,形成另一種「畫面」表現的可能,
也更突顯「畫面」經過再創作之後的身份。





 

   

 

 

 



「錯置」系列承續以往的複製手法。
原先,以工業原料和技術取代手工完成的「真跡」。
如今,再以構成繪畫的基本材質,畫框、畫布、顏料為出發。
透過顏料,探討繪畫的功能性,圖畫表面的表達,
以及「畫面」去除了「繪畫性」之後,還留下什麼?
「畫面」產生前的最初狀況又是什麼?
如此,畫布上所留下的符號性和抽象結構成了最明顯的形式,
並為作品賦予了內容精神。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20140225音樂即興創作



輕鬆的旋律彷彿置身咖啡廳或者書局,有休閒時光的氣氛
跟著高低起伏的音符,由慢而快的節奏,隨興的讓線條在紙上跳躍點綴
因而有短轉折的曲線,也有圓點



聽到鄧麗君的歌曲輕快的節奏,在畫面上點綴般的隨意撇筆,
心情跟隨著音符歌詞上上下下的所以有好似跟著音樂的波動線條,
而旋律又同時在腦海中繚繞,因此有線條重複繞圈到中間直接是環繞的圓



這音樂讓人心跟著旋律彷彿要進入另外一種情境,而有引領的線條重複
接著節奏性較強烈的拍子形成左下角的黑色橫直粗點,
重複性的旋律和歌詞讓人毫無思考地在紙上隨筆畫線




重金屬死音的音樂讓我腦袋放空不想再聽下去,
所以隨意地用黑色和紅色畫出混亂的線條
不想要多做思考和安排,純粹的用肢體去感受拼湊




可愛的節奏像是各個地方冒出來的圈圈開始舞動著
散發著青春又繽紛的氣息,比較有活力生命的律動對上紅黃橙的色彩





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朱德群 趙無極 吳冠中

趙無極
  1921年生於北京,童年在故鄉江蘇南通讀書,並學習繪畫。1935年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從林風眠。1948年,在父親的支援下,趙無極與夫人謝景蘭一起前往巴黎繼續深造,開始了一條全新的藝術探索之路。在隨後的幾年內,他在歐美各國寫生、遊歷,隨著知名度的上升,在各國多次舉辦展覽,與眾多藝術家交友。他將西方現代繪畫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與中國傳統文化意蘊相結合,創造了色彩變幻、筆觸有力、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被稱為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趙無極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獲法國騎士勳章,曾在世界各地舉辦160余次個人畫展。他同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作曲家周文中一起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他畢生以獨特視角觀察思考,用心靈與畫面共呼吸,他曾經說: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涂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吳冠中
1919年出生,2010年去世,中國現代畫家。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油畫風景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長表現江南水鄉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霧靄、水邊村舍、黑瓦白牆,和諧、清新的色調,寧靜、淡美的境界,使畫面產生一種抒情詩般的感染力。
 吳冠中出生於江蘇宜興的一個小鄉村,對家鄉的眷戀使他創作了大量水鄉系列的油畫和水墨畫。但從九十年代後創作的許多作品來看,吳冠中試圖表達對家鄉的濃濃情意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華麗的“形式美”所取代。吳冠中在創作水鄉系列油畫時所說的這段話:“小橋流水人家之所以誘人,乃由於其結構之完美:小橋——大弧線,流水——長長的細曲線,人家— —黑與白的塊面,這樣,塊面、弧線與曲線的搭配組合,構成了多變的畫面”(見《吳冠中畫作誕生記——水鄉行》),也印證了這一點。在這些作品中,與其說語言形式表達了吳冠中的情思,不如說吳冠中豐富的情思已經悄悄地被程式化的西方現代繪畫語言形式所遮蔽。作品在輪廓化的整體敘述中丟失了客觀物象的精彩細節,在繪畫本體語言普遍規律的理性描述中喪失了對物像個別特色的感性把握。在隨性的線條、美化的色彩和格式化的點、線、面構成的激情演說中失去了精彩細節和個別特色的老宅、石橋、荷塘、魚池、溝壑、山巒……都難免被罩上一層概念化的審美陰影。
  吳冠中對藝術的兢兢業業和孜孜以求是有目共睹的,其風雨無阻常年堅持外出寫生的執著行為和直指官方美術機構或主流美術勢力的批判性言論,都體現出了一個真正藝術家的偉大人格和光輝形象。即便如此,對於吳冠中的繪畫作品和藝術思想同樣應當客觀理性地進行認真研究,並作出中肯的評價,而不應該簡單地作出恭維式的結論,更不應該盲目地進行崇拜。
朱德群
 1920年生於杭州,1941年畢業於杭州藝專,後留校任助教,及後受聘於南京中央大學至1949年。其後前往台北任教於師大美術系,於1955年起赴法國巴黎深造。自1958年於巴黎舉行個展後,享譽日隆,他的〈景昭畫像〉獲頒發法國春季沙龍銀獎。1950年代末,開始展覽和開闢抽象表現風格的作品,自此奠定了他的藝術地位。1964年,獲邀於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美術博物館出展「國際藝術展覽」;1987年,於台北國立美術館及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回顧展。1997年,再獲法國國家級頭銜,並榮膺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2001年,再獲得Chevalier de l’Order des Palmes Acdemiques Chevalier de la Legion d’ Honneur頒發的獎項,為其一生藝術成就的最高峰。朱德群的作品深受抽象派畫家尼古拉.德.斯塔的影響,在藝術承傳的過程中,朱氏又能自闢蹊徑,逐步確立了他那深具詩意和充滿想象空間的抽象表現手法。


亞洲雙年展

返常—2013亞洲藝術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封面

今年的雙年展主題以「返常」作為核心概念,由國美館策展人黃舒屏進行研究策劃工作,旨在回歸日常生活,探討亞洲藝術關注生活議題的創作趨勢。在過去十年間,亞洲和全球之間的互動劇烈,全球效應造成了亞洲境內的各種轉變,而亞洲快速變化的模式也深刻影響著全球的經濟體系、生活型態和文化趨勢,這意味著隨著這個動態的交互影響下,種種的文化根源和主體性已透過流動中的每日生活發生轉變,並逐漸產生新的脈絡和發展。動態的生活成為當代文化生產和創造的現場,「日復一日的常性」開始受到全面重新檢視。「返常」的展覽主軸除了呈現近年來亞洲藝術的創作取向,關注在生活中經驗的種種日常狀態,以及回歸日常之物的美學趨勢之外,「返常」的另一個涵義,也希望從生活的根本結構,去檢視與省思那些浮現反常的社會常規與體制,重新找回忠於自我價值和社會關照的生活本質。 
亞洲所面臨的是回應現實的當下處境,「過生活」是常日必須應對的現狀,人們當下最關注的是日常生活,當然也包括與各種無常和反常的共處之道。剖析這幾年來亞洲當代藝術所發展出來的美學風格以及區域裡透過日常實踐及作為而衍生的藝術型態,美學語言回歸生活的面向,著眼於生活中的微型實踐、日常知識、視覺風格、社群關係、周遭的社會轉變型態等。藝術家們透過生活關照和批判實踐而發展出來的創作語言和美學形式,以個人化的風格敘事取代了大歷史結構,觸手可及的日常變成了反映現況和自我狀態的最佳取徑。
日常生活的面貌變得不再平凡亦不再真實,「返常」所反映的正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日常性,它既要貼近現實仔細體驗現狀的生活,同時卻也必須跳脫常規去審視生活中的非常之處。 
雙年展藉由「返常」的主題,希望從生活的細微狀態,透過感性的經驗和理性的測量,梳理我們今日所面對的混亂無常的日常生活。本屆展覽預計邀集約20個亞洲國家的藝術家參展,他們將分別以不同的創作型態及作品類型,表達他們在這個逐漸奇觀化的社會景觀裡的在場觀點。本次預計邀請來自以色列、日本、印尼、馬來西亞、澳洲、香港、台灣等多組藝術家進行在地製作新計畫,這些作品將分別以多樣性的視角,提出生活的觀照,同時呈現出藝術創作圍繞在各種「日常性」的美學語言和個人性的社會實踐。 
果哈‧達胥堤,〈現今的生活與戰爭〉,2008,攝影,131×96公分。作品提供:藝術家。

果哈‧達胥堤,〈現今的生活與戰爭〉,2008,攝影,131×96公分。作品提供:藝術家。

果哈‧達胥堤,〈火山〉,2012,攝影,134×94公分。作品提供:藝術家。

這三張作品是 藝術家 果哈.達胥堤的攝影作品,他來自伊朗
在亞洲地區是一個比較貼近戰爭,了解其中苦難滋味的國家,他選擇用這樣自身經歷過的體驗當作攝影創作的題材,電視上頻頻出現的戰爭畫面和城市中處處可見描繪戰事的壁畫,
新聞媒體也常常在消費戰地攝影,我們也許是隨時活在戰爭的恐懼與陰霾中。慶幸的只是我們身在一個較為民主的國家,目前也沒有戰亂

第一和第二個作品中的男女身處在虛構的戰地,卻是在進行稀鬆的日常行為,
像是看電視,坐在餐桌上聊天等等,表現的卻是戰爭時的情景,還有在之後的各種影響滲透的現今社會的每一層層面。  

藝術壓讓人在畫面中沒有透露明顯的情感,意圖散發堅定,強韌,求生的氛圍,捕捉生命生活與戰爭之間關係與其時刻,想要看到更多希望!

如此貼近這種生活的作品,用相反情形在作品中呈現,讓人更加衝突強烈的感受。





精緻鳥屋


人類的房屋有各式各樣的造型,而鳥屋卻總是一個單調的樣子,這讓愛鳥的人們想為小鳥做些什麼。
小鳥們喜歡遨翔,在天空展翅飛翔、俯瞰大地,某天選了一處新大陸,開始築起自己的未來之家。
即使愛好自由的鳥兒,當牠們飛累了,總是要歸巢的,有天,牠們也將再度旅行。
Birdbnb創建了”Home To You”的活動,為了表示對這些天空之子的竭誠歡迎,
邀請工匠和藝術家創作了50座微型的鳥屋住宅,而且每一間鳥屋的設計,
全部都依照世界各地現存的真實建築建造的縮小版,不論建築外觀、材質色彩都力求逼真。
這些建築在藝術家的巧手下,被縮小到鳥兒大小的等比例鳥屋。
包括15世紀愛爾蘭的封建城堡、泰國蘇美島的圓頂之家,或是菲律賓當地特有的diwa農舍,
尖銳向天空突出的屋頂和凹陷的屋脊都不同,維妙維肖的造型令人讚嘆藝術家的精湛手藝。
鳥,看世界的角度和人類大不相同,登高臨下,是所有旅人都嚮往的。藉由這個活動,
人類向他們表達盛情款待的溫暖歡迎。

但我想,小鳥們屬於大自然,他們雖然築了我們人們認為沒有設計感,沒有藝術美學的巢,
但那對於他們,是純粹屬於他們的生活,依照自己和為了家人所需求,找來適切的小樹枝,
用他們才會的方式築起他們堅固的巢,我們人類又怎麼能評論為沒有設計,而精緻的這些
鳥屋,依循著對於人類需求建立,對於鳥可不需要斜屋頂,或是怎麼樣開窗開門,如何採光照明,他們甚至看不懂色彩造型,這樣精緻華麗複雜的鳥屋只是一間進去了不知道會發生
什麼事情的地方,某種角度來看,也只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視覺需求的設計而已.






50款等比例迷你建築!!! 熱情歡迎鳥兒入住

50款等比例迷你建築!!! 熱情歡迎鳥兒入住

50款等比例迷你建築!!! 熱情歡迎鳥兒入住

50款等比例迷你建築!!! 熱情歡迎鳥兒入住

2014年1月6日 星期一

西班牙古城

西班牙古城 用現代家具活化公共空間

位於西班牙加利西亞海岸邊的小鎮裡,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樸小村莊Noia,發起「The Urban Furniture」計畫,
這是一項振興當地經濟、觀光的公共空間改善計劃。
最初Noia是一座漁業、農業村落,但近年來漸漸有較多的經濟活動,包括夏季到此旅遊的遊客日益增多,
也為這個地區帶來顯著收入。由於這個城鎮還保留著中世紀的樣貌,為了不破壞當地特色,
「城中家具計畫」是由一組設計簡單大方的1、2或3人座的3張椅子組成,可以提供一個靈活、有彈性的變化。
這些長椅是由當地專業人士以半手工的方式製作,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也能有效減少生產和物流的環境成本。
此外,包括低調的現代化花盆和垃圾桶也都是計畫的一部分,這些美觀又實用的家具悄悄融入小城景致,
為這座古城帶來更清爽而深具質感的公共空間。



西班牙古城 用現代家具活化公共空間

西班牙古城 用現代家具活化公共空間

西班牙古城 用現代家具活化公共空間

西班牙古城 用現代家具活化公共空間

西班牙古城 用現代家具活化公共空間

每個城市都有每一個城市的風格意象,但是經營需要市民共同的美感和政府的努力,
相輔相成之下營造出屬於有地方風情又讓人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是大家要一起努
力的目標